2024怎么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重要信号
2023-12-31 07:55:11
  • 0
  • 0
  • 0

来源:任泽平 泽平宏观

文:任泽平团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12日在北京举行,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要点如下:

第一,总结2023:“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但“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第二,定调2024:“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意味着明年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强调政策的质量、效益、合力,而非大水漫灌式刺激。

第三,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拼经济。

第四,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中央加杠杆,化债、特别国债、三大工程psl等广义财政有望扩张。

第五,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随着物价持续放缓,实际利率上升,需要降息以缓解居民和企业的负债成本,但目前看,货币政策部门仍可能担心中美利差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压力,其实大国货币政策应该以我为主,先保国内经济和市场主体,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六,扩大内需:“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

第七,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到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生命科学等。

第八,民营经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第九,房地产:“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值得期待,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房产税。

第十,区域及人口:“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挖掘新增长潜能。

1 定调2024年:先立后破,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研判:“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2023年1-3季度GDP实际同比5.2%,两年复合增速4.1%,尚低于潜在增速水平,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当前经济增长内部存在不均衡的问题,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宏观数据企稳、但微观主体信心不足,房地产、基建、出口均出现下滑。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会议对2024年的政策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表明2024年以财政扩张、货币宽松、优化房地产调控、活跃资本市场等为代表的政策力度有望加码,推动2024年经济恢复。

“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与“先立后破”对应的是“先破后立”、“边破边立”。现在确定的先立后破,是非常好的一个提法,因为先破后立、边破边立的代价比较大,过程比较阵痛。

先立后破,一是总量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要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如果发展停滞了,不仅老的问题解决不了,新的问题还会暴露出来,所以要“全力拼经济”;二是结构上,传统行业不能一破了之,新旧动能转换有个过程,循序渐进,同时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行业。

会议更加强调注重政策质量、效益和合力,而非大水漫灌式刺激。“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会议提到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我们理解其内涵包括:“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强,如果采取实质有力的措施,全力拼经济,一定能提振各方信心,步入复苏通道。

2 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会议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扩大专项债范围意味着更多高收益项目获批,拉动经济增长。2023年地方债可投范围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下半年城投债范围初步拓展:9月12日,符合条件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纳入专项债支持范围;11月13日,文旅部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将旅游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部分地区已开始筹备2024年项目。

2024年,专项债可继续扩容至新基建相关领域,如医疗养老、卫星城建设等。扩容使政府能更灵活地引导资金流向,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还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融资渠道。

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税费优惠取得一定成效,前10月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6万亿元;新的一年,一是可采取差别化税收政策,对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领域有所倾斜;二是可加大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力度,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三是实施税收抵免政策,对于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提供更大的税收优惠,推动企业更好地应用和转化科技成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也鼓励了企业加大在关键领域的投入。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提效能。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慎管理,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有倾斜。在财政投入中优先考虑支持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领域,以提高整体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三是可持续。建立财政支持机制,确保关键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有序、可持续。四是强监管。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管和引导,确保各级政府在开展各项工作时有足够的财政支持,避免因地方财政短缺导致基层公共服务的滞后。

在重大战略任务方面,设立灵活专项资金。政府明确将这部分财政支出重点用于支持国家关键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确保国家在关键领域有足够的财政支持。

未来财政政策可继续在消费、投资、就业及化债方面加力,但仍注意适度。如推行减税政策,提高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鼓励居民消费;继续加大基建投资,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加大政府采购力度,购买本地产品及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促进科研成果落地;扩大社会保障支出,提升社会稳定性;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一揽子化债方案来防风险。

当前地方隐形债务多、中小机构风险大。中长期来看,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债务体制改革、政绩考核机制改革和金融监管改革,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关系,推动土地财政转型。参考近期发布的报告《是时候化解地方债务了》。

3 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11月CPI同比下降0.5%,前值0.2%;PPI同比下降3.0%,前值降2.6%。随着物价持续回落,要防止实际利率上升,增加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及负债成本。考虑到美联储加息放缓,当前可适当降息降准。

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熨平流动性波动,发挥在熨平日常财政开支、支持政府债集中发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作用。总量上,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发挥乘数效应扩大总需求,稳健的货币政策可通过货币信贷、利率等政策作用于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通过再分配强化公共服务保障,货币政策关注财力无法顾及、社会资金进入意愿不足而又亟需加强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加强结构性工具助力实体的导向性作用,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用好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促进科技创新、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普惠养老。

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8月降息、9月降准,存量房贷利率统一下调,实体经济贷款利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截至2023年10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4.14%,与去年同期持平,环比降低5bp。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一般贷款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32%、14%、18%。未来央行将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关注各项利率协同性。

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坚持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短期外部汇率波动掣肘银行间利率放松空间,为综合考虑汇率的稳定平衡以释放利率政策空间,央行强调坚决纠偏市场顺周期行为、坚决处置扰乱市场秩序行、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箱有:1)降准降息、MLF续作、加大公开逆回购操作,释放流动性对冲当前资金面紧张;2)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个人信贷成本下降;3)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4)应急流动性金融工具,帮助地方缓释债务风险。5)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基建项目。6)投放PSL用于城中村、保障房、平急两用“三大工程”。

4 扩大内需: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会议强调,“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现阶段国内消费温和恢复、但仍低迷,应持续扩大内需。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两年复合3.5%,环比增加0.07%,弱于季节性。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2,与此前的110多仍有较大差距。

在促进消费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一是持续提升传统消费。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大力发展智慧交通,释放出行消费潜力;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二是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促进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现如今,电子产品、宠物经济、美妆个护等成为消费新风向。新生代的消费群体推动了个性化的新消费,也催生着消费场景的丰富化、需求的多样化、行为的差异化。四是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当前可考虑推出以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引领的大规模基建计划,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由特别国债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地方配套以土地作为抵押融资。在内外需收缩背景下,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是当务之急。大规模新基建投资短期有助于扩内需、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打造中国经济新产业、新引擎。

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入PPP合作模式有以下优点:分担政府的财务压力、提高项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同时,社会资本通常追求经济效益,引入其参与项目可以激发市场创新,推动技术和管理的升级,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长期来看有望达成共赢局面。

扩大内需的措施还可考虑:对低收入家庭和养老育儿负担重家庭定向发放消费券,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刺激零售和服务业;提供税收减免、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降低居民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率,减轻居民税负,提高可支配收入;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鼓励企业增加招聘和提高员工工资水平;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提高社保、医疗等方面的补贴标准,确保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增加居民消费信心。

5 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委第一次会议中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进行了深度概括,即“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5%;2019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销售收入首次突破70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市场;同年,中国首个CAR-T细胞治疗药物获批上市,标志着中国在生物医药创新领域取得了一项重大进展;通过大规模基站建设和5G网络的商用,中国在5G设备和技术的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截至2022年,中国5G基站总数达321.5万个,总量占全球超过60%;5G用户规模5.61亿户,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75倍。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687万辆,占全球总量的64%,高于2022年的40.7%。

数字化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国产业实现了巨大的生产效率提升,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0月中国工业企业的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为85.02元,比2015年下降了1元左右。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国投入大量资源,提高了研发能力。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4%,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链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5%。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链迅速崛起,为整个产业链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创新驱动的发展使中国产业链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促使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但也需注意,创新活动前期投入巨大,因此离不开政策的鼎力支持。从认知与获取层面、研发层面和落地层面共同推进,三位一体实现科教兴国。认知层面促进教育公平;研发层面加大科研投入;落地层面推动产学研结合。

提升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对于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提高经济整体抗风险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应通过多方面措施努力达成这一目标,包括多元化供应链来源、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法规和政策支持、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等。

6 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

会议提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近期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的政策频出,从融资支持、优化营商环境、舆论环境、鼓励创新、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等多方面入手,帮助恢复市场活力和增长动能。724会议前后,国务院、发改委等多部门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方面进行了落实。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和《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9月4日,发改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11月27日,促进民营经济25条发布,内容涵盖扩大融资规模、优化跨境金融服务等。将政策落到实处,民营经济定能持续发光发热,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关键力量。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大力支持民企创新。一是支持民营企业产学研一体化;二是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成果转化;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重点行业。融资支持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科创债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撬动社会资金促进科技创新。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了“56789”的重大作用,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通过有力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振民营企业信心,以帮助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动能。

7 房地产:优化调控政策,新发展模式

会议强调,“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为优质民企拓宽融资渠道。据同策研究院数据,40家典型房企融资额连续4年大幅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同比去年下滑32%,同比2020年高峰时期大幅下滑57%。从披露公告的31家房企融资情况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国企(13家)融资总额为1985.9亿元,占比66%;民企(18家)融资总额为1005.14亿元,占比34%。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即国企与民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优质民企同样可以获得便捷的融资服务,更好地助其短期脱困、长期良性发展。

有三招可救当前地产,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策。房地产是第一大支柱产业,房地产稳,则经济稳,就业稳,金融稳。可考虑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房保障房。开发商拿到资金限定必须进行保交楼,这样可以防止烂尾。房企回款有多余资金,可以用于拿地,土地财政就会恢复,地方债务压力就能缓解。收购的库存商品房和土地用于租赁房保障房,有助于改善民生,实现租购并举和新模式。

当前是全面取消限购的良机,回归市场化。现在市场低迷,是取消限购的良机,发达国家对国内居民都没有限购措施,都是通过价格和税收调节,而不是人为的行政手段,违背市场经济。一二线市场如果活跃起来,可以通过多贡献土地财政、税费拉动经济增长。在当前行业持续低迷背景下,取消限购短期内不会引起市场迅速过热;中长期可考虑在市场企稳后,通过征收房地产税等税收机制调控市场,同时能为地方财政增加稳定税收来源,通过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一举两得。

大幅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包括居民和房企,货币政策部门通过定向降准等支持银行降低负债成本。现在实际利率太高,就业和收入压力大,应该大幅降低存量利率,之前降低了首套,社会反响很好,二套的也应该降低,这是善政。

加快“三大工程”建设,支撑房地产投资。“三大工程”,即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租购并举”等构建新发展模式。我们提出了行业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如果采取长短相结合措施,有望促进房地产软着陆,避免硬着陆,为中国经济复苏和就业贡献力量。

我们在业内提出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在此框架基础上提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关键是城市群战略、金融稳定、人地挂钩和房地产税”。房地产新模式,关键是长租房、保障房、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租购并举、金融稳定、房地产税,用时间换空间,以促进供求平衡和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8 区域协调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城乡融合不仅意味着城市向农村输出发展,也包括了激活农村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等方式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增收机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以县城作为重要载体,链接城市和乡村。通过提升县城基础设施、拓展城市功能,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升级。县城不再仅仅是行政中心,更是经济、文化、社会的中心,为周边乡村和城市提供服务和连接。

区域协调发展旨在打破城市群之间的壁垒,因地制宜实现效率最大化。可通过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深化产业合作,促进城市群之间的资源要素流动,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城市之间的合作共赢,也为周边城市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明显,生育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如三胎放开后,我国各地积极健全生育配套服务,从生育补贴、生育保险、个税减免、延长育儿假、提供托育服务、住房优先保障等方面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未来人口有望长期健康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面临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需求,人口高质量发展正在路上。虽然我国劳动力人口已经进入负增长区间,但是随着整体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高质量人才规模还比较大,“人才红利”正加速形成。在健康方面,我国人均寿命增至78岁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教育方面,我国高学历人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2010-2021年,本科毕业人数从259万人增至428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从38.4万人增至77.3万人,高学历人才不断在增加。

人才红利的到来和老龄化的转变带来经济新机遇。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一是发展老年产业。建设老年护理院、养老社区,提供全方位的老年服务,激发老年消费潜力;二是推动数字化老年经济。发展老年健康科技,提供智能化、便捷化的老年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